本站为成考通,主要为广大考生提供成人高考报考咨询,考前辅导服务。为考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为准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一) 点击: 33 发布:杨媱媱 2024-08-16 14:45:36
描述: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一)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

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

A.一元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世界观 B.方法论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哲学都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D.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是

A.实践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创新性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A 6D 7B 8A

论述题:试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选择题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存在性B.可知性C.物质性D.精神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

3.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4.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7.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它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 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8.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

A.一切从群众的要求出发 B.一切从上级的指示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原则出发

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C 6D 7A 8C

二、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也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首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其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再次,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途径和具备必要的条件。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事物。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第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策、科学实践。

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义建设顺利发展。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选择题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5.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7.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9.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参考答案:1B 2D 3D 4D 5D 6B 7A 8C 9B

1.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矛盾性质及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2.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清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把我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一、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有

A.感觉、知觉、概念 B.感觉、知觉、表象

C.概念、判断、推理 D.知觉、表象、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7.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

A.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的错误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C.先验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D.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9.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B.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C.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10.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是科学的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5C 6B 7C 8B 9C 10C

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及其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并能使客观实际直接得到改造,通过实践,使得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在真理观问题上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并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从根本上揭露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

②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使人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修正谬误,这就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类的实践是不会停止的,人类的认识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助于人们克服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观点,推动人们进一步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思维方式和陈腐观点,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这将加深人们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路线,从而有力地推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永恒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选择题

1.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劳动者 D.劳动对象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在本质上反映了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社会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自我的关系

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7.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A.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B.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C.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8.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D.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力

9.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

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 D,国家政权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参考答案:1C 2C 3D 4A 5D 6C 7B 8D 9A 10D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的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存在中有阶级对立,那么社会意识必然具有阶级性。

(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再次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上,最后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

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平衡、完全同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三,既然每一种社会意识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3.试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这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必须充分重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再加上几十年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可以说比任何国家都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所以党中央提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是及时、正确的。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不能离开发展去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甚至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与发展对立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地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一、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阶级斗争 D.先进社会意识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3.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

A.创造者 B.参与者 C.旁观者 D.追随者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5.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6.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7.关于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正确的选项是

A.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

8.关于社会发展道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B.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的统一性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和个性

C.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普遍性和共性

D.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答案:1B 2A 3A 4C 5B 6B 7C 8A

1.试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将其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在一切社会形态、在社会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和每一历史时期都普遍地起作用。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理解整个社会历史的钥匙,也正因为这样,反映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打破过时的、腐朽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生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的根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始终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应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不仅通过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也直接参与了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不仅在社会量变时期通过创造社会财富和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在社会质变时期更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一,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这是指引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永远不可丢掉的宝贵财富。第二,从现实上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

5.png 



更多云南省成人高考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成考通】
 
成人高考考生报名后【联系领取】:
1、免费领取:考前培训(线上学习);
2、免费领取:权威内部复习资料;
3、免费指导:全程免费指导志愿填报。
更多成人高考咨询联系:13708808363(微信同号)
 
 
 
30
成考资料免费领取
 
 
    成考须知
成考政策   成考加分   成考免试
成考简介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报名流程   报名方式   报名费用
招生专业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
成绩查询   录取查询   分数线查询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证书文凭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3003515号-1